“未”爱封存,守护未来
——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太阳花未法工作室为您普法
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能“无痕”回归社会吗?
2022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于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应当予以封存。
近日,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太阳花未法工作室对符合封存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依法封存,并对涉案未成年及其法定代理人、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分别送达《犯罪记录封存通知书》。
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记录?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对未成年犯罪人员情况的客观记载。应当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包括侦查、起诉、审判及刑事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未成年人犯罪或者涉嫌犯罪的全部案卷材料与电子档案信息。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应如何妥善封存?
对于需要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不予公开,并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犯罪档案库,执行严格的保管制度。
对于电子信息系统中需要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数据,应当加设封存标记,未经法定查询程序,不得进行信息查询、共享及复用。
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数据不得向外部平台提供或对接。
记录封存的意义是什么呢?
一时冲动的少年犯了罪,会不会留案底?开不开得出来无犯罪记录证明?会不会影响孩子以后找工作?对于这种担忧,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无疑是当下最好的回应。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能够保护未成年人个人隐私,消除社会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歧视,让未成年无污点融入社会,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未来发展。
今后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时,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办案原则,严格落实未成年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等合法权益,降低犯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后受到的影响,帮助未成年人“无痕”回归社会,重回正轨。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八十六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实施办法》
第四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应当依法予以封存。
对在年满十八周岁前后实施数个行为,构成一罪或者一并处理的数罪,主要犯罪行为是在年满十八岁周岁前实施的,被判处或者决定执行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应当对全案依法予以封存。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予刑事处罚的,判决生效后,应当将刑事裁判文书、《犯罪记录封存通知书》及时送达被告人,并同时送达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收到上述文书后应当在三日内统筹相关各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将涉案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整体封存。
第十五条 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申请为其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的,受理单位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出具无犯罪记录的证明。
第十八条 对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封存机关应当对其犯罪记录解除封存:
(一)在未成年时实施新的犯罪,且新罪与封存记录之罪数罪并罚后被决定执行刑罚超过五年有期徒刑的;
(二)发现未成年时实施的漏罪,且漏罪与封存记录之罪数罪并罚后被决定执行刑罚超过五年有期徒刑的;
(三)经审判监督程序改判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成年后又故意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在裁判文书中载明其之前的犯罪记录。
第十九条 符合解除封存条件的案件,自解除封存条件成立之日起,不再受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相关规定的限制。
撰稿人:太阳花未法工作室 嘎布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