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从村里走了很长时间了,手机还能联系上,就是撒谎,今天说在中朝边境修铁路,明天说去云南大理搞工程,就是不回来,即使过年回来了,就那么几天,找不到人,法官你说他欠我的钱不能白瞎了吧。”法庭内,当事人李老汉正在焦躁不安地向孙法官咨询。
工作在扎旗法院香山法庭的孙法官常常会遇到老百姓打电话、发微信、上门咨询一方当事人能联系上,但无法明确提供当事人送达地址的案件。以往遇到此类案件法官也一筹莫展,但今天的接待和以往的接待相比,孙法官却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只见他从立案庭拿来一个登记立案大本,详实记录了李老汉和其要找的人的身份信息,并重点记下被找之人的性别和多个手机号码,最后从容、淡定的对老人说,您把诉状和立案手续填好后留下吧,什么时间开庭我通知您,李老汉似乎见到了大救星,紧紧握住法官的手,道谢离开……
难道是孙法官会算卦,能知道被告的地址吗?并非如此,而是香山法庭在长时间的司法实践中针对此类愁人案件,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法庭以全庭人员的手机微信为平台,打造出一个巡回审理案件的基地。他们巧妙地根据对方的性别,采取以异性的身份进行好友申请的方式,加要找的当事人微信,一但对方入网相加,立即确认对方身份,在获得对方真实身份后,直接将当事人起诉状副本、当事人权利义务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和开庭传票等发给对方,从对方的不同反应中,截图完成送达、答辩、举证等环节,通过网络视频完成庭审办案全过程。
这种最直接、最便捷、最高效地办案方式,成功的解决了部分“被告难寻”的问题,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香山法庭将自媒体平台运用到办案中的成功做法,开通了新常态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又一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