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母亲的悲情晚年
作者:孙明剑  发布时间:2015-04-20 08:51:42 打印 字号: | |
  母亲的脸上已经逝去了往日的慈祥,头发凌乱,蜷躺在托老院的木床上,床头柜上堆满杂物,没有面包、牛奶,甚至一杯水也没有,母亲呆呆的凝望着窗外,她在期许着什么?是儿子、孙子的出现,还是期许伤病的好转,能到外面去走走、看看……

  母亲今年74岁了,是香山镇五段地村一位普通农民,母亲与父亲婚后共生育四男一女,靠种地维持生计,家境虽说不富裕,但因母亲的勤俭持家,一家七口其乐融融。

  时光飞溅,岁月如梭。转眼间儿女都长大成人,娶妻、出嫁,母亲和父亲都老了。2010年的一天父亲突然去世,孤独的母亲被接到老大家中。为儿女忙碌、操劳一生的母亲,应该歇歇脚,到了享受人世间天伦之乐的时候了,也到了儿孙们争先恐后行孝道的时候了。但事情却恰恰相反,五子女因为老人的赡养问题起了分争,案件经母亲住所地香山法庭处理后,母亲执意要求去托老院生活,由五子女每人每年给付赡养费1000元,母亲去世后的丧葬费由五子女平分。母亲的去处安排好了,案件处理完毕。但就在前一个月,承办案件的法官突然接到了托老院院长打来的电话,说母亲因意外摔倒,造成了脱臼,生活不能自理,子女无人问津。法官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母亲的托老院,看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为保障母亲活着的最低要求,法官多次给母亲的子女打电话,但除了听到儿女之间满腹怨言和家庭困难的说法外,没一个子女愿把母亲接回家中。

  这是母亲的儿女吗?这是作为人的所为吗?这是一位善良母亲应该有的悲情晚年吗?不是,这绝不是!这是儿女们的悲情人生,是良知、道德和法律所不能容忍的行径。法官对母亲在外地打工的儿女做出了严肃的传唤,把家住鲁北镇和五段地村的儿子们亲自接到母亲床前,儿女们站在母亲的木床前,母亲没有眼泪、没有表情,只是说孩子们都忙,顾不上来,但得想办法把我拖欠的托老费交上,因为我们是上天注定的缘分,我拖累你们了!

  儿女们听了母亲的话,部分明确表示提高赡养费数额,保证老人的日常支出,但远在他乡的儿女,仍旧拒绝亲情的召唤……
责任编辑:扎鲁特旗人民法院